在驾校待一天只摸了两把方向盘,面对教练呵斥忍气吞声尊严尽失,每天都在怀疑自己的智商……考驾照的经历是很多人不堪回首的“血泪史”。眼下,越来越多的创业者盯上了驾考这块大蛋糕,“神马嘀嘀”、“驾考无忧”、“找驾校”、“嘟嘟驾道”等O2O平台纷纷上线,以“互联网+”模式改善人们的学车体验。但记者发现,这些驾考应用目前更多还是与传统驾校合作,想要颠覆学车体验为时尚早。报名:驾校也能“大众点评”打开大众点评APP,搜搜附近有啥好餐厅,看看网友对其菜品的评价,成了很多人挑餐厅的习惯。和选餐厅一样,驾校报名之前,也可以先查查其他人对驾校和教练的点评。“来不及去练车,居然让我交违约金,差评!”“很好的教练,耐心讲解,不吃拿卡要”……在“车轮考驾照”APP里,可以看到北京各家驾校的班型、价格和网友给出的星级评价,用户可以根据“练车近”、“学费低”、“评价好”等选项排列筛选驾校。“导入全国驾校资源到线上,打破驾校、教练、学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。”车轮互联联合创始人关勇介绍。
市面上几十款和学车相关的互联网应用中,核心内容不再只是线上答题和视频教学,而是做起了O2O模式。
根据各款APP的价格信息,通过APP报名要比在驾校门店报名便宜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。比如“驾考宝典”APP上显示,海淀驾校平日计时班的价格为4800元,而门店价是5400元。同时,驾考类APP也免不了烧钱模式,各家APP还会提供现金券等补贴吸引用户。更有平台推出报名费分期付款,如3800元的学费,首付600元即可。学车:互联网驾校还有点远对很多人来说,练车约不上、教练动辄训斥的痛苦体验,让学车如同一场漫长的噩梦。“科目二第一次考没过,第二次考给教练带了两条好烟,侧方停车时考官居然现场指导,反正最后是过了!”如愿拿到驾照的黄先生说,身边很多朋友都有主动或被动给教练好处的经历。“就是想让教练态度好点儿。平时在单位都有头有脸的,谁愿意被训得跟孙子似的?”他告诉记者,单位有女同事脸皮薄,挨骂后倍感屈辱,一怒之下再没进过驾校大门。驾考O2O试图解决这些痛点。按照多款驾考平台的设想,未来考驾照的场景将会切换成这样:下载APP,以模拟考试的方式学习,学完科目一,再根据地点、时间、教练口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驾校。学员可以通过学生端预约教练时间,轻轻松松就上车练习。但截至目前,“互联网+”对学车体验的改进效果有限,因为平台普遍还是采用与传统驾校合作的模式,线上报名后还要靠学员自己跟驾校约车,APP更多是在招生环节为驾校导流。也有平台开始尝试自主招聘教练、自有或租用车辆和训练场。“好好学车”就是如此,该平台号称要打造年轻人的“互联网驾校”,学员可以自主选择教练、就近预约场地,按小时交费。但这样的模式对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要求极高,能否成功从传统驾校手中抢到足够规模的学员,还有待市场考验。根据“好好学车”目前在北京提供的班型,周一至周五班3200元,全周班是3699元,宣称45天拿证,一对一教学。不过,记者昨日登录好好学车APP发现,北京地区只有4位教练可预约,目前还没有学员给出评价。另据了解,一些平台推出了“学车无忧险”、“VIP保过”等类似服务。如“车轮考驾照”和平安保险合作,保费100元,科目二5次考试没过的话保险公司“最高赔付5000元”。拿本:盯上学员后续消费力
驾考只是汽车消费的入口,这些驾考平台实际盯上的是学员后续购买新车、二手车以及车险的潜力。
比如,在“车轮考驾照”的“买车”一栏里,可以找到各类品牌的新车、二手车车型,平台还与4S店合作,可以线上预约试驾,购车可以分期付款。正因如此,驾考类O2O得到不少资本的青睐。“趣学车”日前完成1亿元的Pre A+融资;今年4月,“车轮考驾照”宣布完成“B+C”轮5.5亿元融资;今年3月“猪兼强”平台宣布,已经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……数据显示,全国已有3.2亿驾照拥有者,年均3000万人新申请考驾照,至2020年会开车的人数将达到4.7亿。随着国家驾考新政开始试点落实,学员和驾校间的硬性捆绑将逐步放松,而O2O平台将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大的自主选择权。</p>
拯救学车之痛 驾考也玩O2O?相关阅读:
这个大学生凭啥拒绝3000万A轮融资
肖军森的合伙人至今都不是很能理解,3000万元的A轮融资,他就这么干脆地拒绝了。
吸引到巨额融资的是一款名叫“i驾车”的App,功能是以“互联网+驾校”模式实现自主学车。整个计划起源于去年7月。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14级学生的肖军森从一位朋友那里听到了可能会实施自考驾照的消息,他觉得这里蕴含着商机。“实施自考后,我们得配合政策,让大家能自己学车。” 那时学车App没有如今来的这么“泛滥”,传统驾校依旧地位不倒。“学车久、学车慢、教练凶”,是这个行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。肖军森想到了用滴滴打车和淘宝的模式,实现让学员打电话预约教练进行一对一培训,每次学完后支付单次费用,还可以给教练评级。就这样,肖军森的“互联网+驾校”在脑海里有了雏形。一想到这将是个颠覆传统驾校的项目,肖军森就激动得睡不着。干劲儿十足的他,很快就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——6位20岁出头、来自成都不同高校的大学生,而这几位合作伙伴也是肖军森在成都大学生创业圈里积攒下的人脉。2015年11月,历经3个月的研发,第一个版本的“i驾车”上线了,而学车自考政策也在一个月后出台。同年,他们注册成立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。“我们走在了最前面,是全国较早研发面市的学车App。”肖军森当时信心满满,相信推广后一定会给驾校培训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。然而,创业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。但让肖军森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连拉第一个用户都这么难。在最初推广的阶段,他们拿着厚厚的传单开始“地推”,一遍遍给路人解释着这种全新的学车模式,因为马不停蹄,6人曾一度在微信步数排行上名列前茅。但这种辛苦的宣传方式并没有带来良好的效果,大部分人一听是个未曾耳闻的新玩意儿,都连忙摇着头匆匆走掉,生怕上当受骗。“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,必须得让大家看到咱们软件的好处。”肖军森一跺脚一咬牙,和大家商议先自掏腰包,让身边的朋友免费学车,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。他们把受众人群锁定在了更能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身上。有5位大学生获得了首批免费学车的机会。每天用软件学车后,他们便将照片发布在朋友圈,用亲身感受影响身边的人。这个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寒冬腊月是驾校市场的淡季,但肖军森却在两星期内收获了80位学车的新用户。巨大的进展鼓舞了他们,他们希望继续扩大影响力,覆盖更大的范围,签下更多的教练。然而,与传统驾校谈合作一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,当新旧事物两相碰撞时,总会有观念的差异,甚至引起冲突。肖军森永远忘不了与第一个驾校谈拢的经历。“才跟校长说上几句话,他就把电话挂了。”肖军森说,他们遭遇了很多次这样的碰壁,很多传统驾校根本不相信“互联网+驾校”的模式能实现,觉得他们是一群“小孩子”在自吹自擂,谈合作,根本没门。没有办法,肖军森决定直接到驾校与校长面谈。一行人在驾校守了3天,终于等到了从外面回来的校长。校长给他们5分钟进行阐述。肖军森一股脑儿把准备多时的项目介绍清晰地表述出来。校长认同了他们“学员、教练、驾校、App”的模式,却还是不相信这群大学生能做好这个项目。谈判无果,肖军森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不同,“就算坚持和付出感动了自己,别人也不一定会认同你。” 最终,他们只得心灰意冷地回家了。而就在那晚回家的路上,他似乎感受到了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”这句俗话。一辆面包车与他们的车迎面撞来,直接把他们的车子掀了顶,所幸没有人受重伤。“生意没谈成,又出了车祸!”肖军森带着点开玩笑的语气。或许是他现在已消化了不少,或许是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经历车祸:骑行川藏线时,曾险些与大货车相撞;骑电动车去城里进货,被撞得浑身是血。“好像上天知道我还有事情未完成,总是让我有惊无险。”他说。就在次日清晨,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了进来,驾校的校长同意合作。“生活真的是比电视剧还精彩,所以我爱生活。”这个男孩永远一副笑嘻嘻的模样。自从谈成第一个驾校后,一切都变得顺利起来。现在,“i驾校”App平台上已拥有了1100多个教练,达到了拿着手机在成都走一公里就有一个教练的密度,已有500人通过这个软件学车。有各大投资公司找上门来时,出价最高的是投资3000万元,但由于对方死咬着要60%的股份,肖军森最终还是说服了团队内的人拒绝了这家投资公司。他说:“这个App已经成了我们的‘孩子’,我想一直把它‘养大’。”肖军森认为,大学生创业应该当作一次体验,如今创业非常艰难,有一个新颖的想法出现,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堆竞争对手冒出来,他们作为“幸存者”,会尽力坚持做到最后,做得更好。